WFU

網站頁籤

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

日本武士在荷蘭(總)

  由於耕地面積狹小,為了在強大的競爭中殺一條出自己的路,日本的農業把荷蘭的設施園藝當成標竿,不論是產業或是政策,「荷蘭」都成了一門顯學。但話說回來,荷蘭的設施園藝到底好在哪?到底要學習哪些東西?

  日本人一邊效仿著荷蘭的設施園藝,其實一邊仍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。而答案或許可以在「今井寛之」這個日本人身上找到。



  今井寛之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,是番茄農家的小孩,他們家老早看到土耕模式的種種問題,所以在30年前就開始使用水耕栽培,而水耕在當時可是相當前衛的技術。

  今井高中時期就讀的是吉田島農林高等学校,學習設施園藝的環控系統和水耕技術,聽聞荷蘭在這領域的出類拔萃。1997年從東京農業大學畢業後,1999年先是到了加拿大多倫多的大型設施園藝農場,接著在2000年時,透過在荷蘭工作的日本翻譯協助,獲得了荷蘭設施園藝農場的錄用。

  今井飛往了距離日本9,000公里的荷蘭,當年他才24歲。

  今井所到的農場「PA+G van den Bosch」就位於瓦赫寧恩大學(Wageningen University )附近,在農業領域是世界相當頂尖的學府。

  這個農場當年佔地17公頃,現在已經擴增到了50公頃。家族式經營的農場,注重專業與分工,只要遵守作業規範就一定能維持作物的品質,種種不同於日本的經營型態,讓今井受到很大的衝擊。

  不同於日本人追求的商品獨特性,荷蘭是把「穩定的高產能」放在第一優先考量,這牽涉到人員作業效率和人事成本的支出,沒有什麼比這更為重要。相較於此,追求滿足顧客各式各樣需求的日本農業,是該好好思考如何能在提高產量的同時,又能維持農產品的品質穩定?

  今井在荷蘭停留了一年半,這段期間曾到了瓦罕寧恩大學參加農業業者的講座。和日本的大學不同,荷蘭不為了研究而研究,是以產業的需求作為出發點,多數的研究都是為了增進生產者們的經營和管理效率,每一項研究計畫都相當令人興奮。

  在農場管理方面,日本和荷蘭也有很大的差別。像是二氧化碳或肥料的投放,日本通常兩周或是一個月檢討調整一次。荷蘭就不同了,這裡不但每天檢討與調整,還是以每平方公尺的數值差異來微調系統,如果發現問題,也會一項一項提出來討論。

  比如說,溫室的天窗何時該開啟?天窗打開的話,溫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降低,那麼,該什麼時間點注入二氧化碳呢?植物的生理曲線如何維持呢?當溫室內的溫度過高時,工作人員該如何因應呢?這些問題看似枝微末節,但都是對產能影響甚鉅的重要關鍵。

  對於「產能」,以往在日本都是用肉眼去看,收穫量、訂單數量和工作進度都是粗估;但是在荷蘭,所有數據都是具體的數字,什麼時間、多少產能、什麼時候下多少肥料等,這對今井來說是相當大的震撼。



👉👉

  今井寬之是一位日本神奈川縣番茄農家的小孩,在24歲時就去了荷蘭的設施園藝農場工作,期間也利用空閒時間到瓦赫寧恩大學(Wageningen University )進修。今井一邊學習荷蘭頂尖的設施園藝技術,一邊思考著日本和荷蘭之間的差異,以及日本的設施園藝發展方向。

  面對品質和產能兼具的荷蘭農業,今井認為日本必須做出農產品的差異性才能應付日後的市場競爭。例如形狀向桶柑、縱切面為心型的番茄,日本可以透過溫度、水分、光線和肥料的精準控制,促進番茄植株的健康,提高番茄的糖度,進而生產出美味又具特色的番茄。

  市場行銷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今井的父親是農協的生產組合的一員,生產量和販售量的主導權落在農協手上,並不利於新產品的發展。因此今井跳過了農協,自己和超市業者契約生產,也在網路上賣起自家的農產品。今井寬之回到日本後依舊保持與荷蘭農場的聯繫,也定期往返日本和荷蘭,除了交換業界訊息之外,有時候也會帶新品種回日本測試。



  今井說:「如果荷蘭人做得到,日本人應該也可以做得到,但日本人要玩出自己的一套方法。」

  於是,今井和農場的老闆合資成立新的公司,向農場承租了5公頃的溫室設施,用來測試要帶回日本的高糖度小番茄品種。他認為,既然要拿回日本,番茄的各種風味還是要由日本人來測試,這也是荷蘭的顧問公司無法做到的事。雖然荷蘭的設施園藝非常進步,產值也相當驚人,但今井寬之在實際投入和營運後,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問題。

  拜先端的設施園藝所賜,番茄成為荷蘭的主要農產品,但是過高的生產效能也讓荷蘭面臨「生產過剩」的窘境。此外,在國際市場上還面臨更為廉價的西班牙番茄競爭。

  荷蘭番茄生產過剩的原因,今井認為是品種太過集中,販售通路的選擇性不多,以及番茄選別規格的限制。荷蘭的番茄僅以大、中、小來區分規格,普通超市的架上通常只有1到2種規格的番茄可以選擇,由於市場通路端的侷限,讓荷蘭番茄的品種過度集中,因此造成同一類型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。

  今井認為,荷蘭農業的「強」,是對特定產品而演化的結果,是因單調的飲食文化所延伸而來。儘管荷蘭農企業的經營能力、設施園藝的軟硬體都非常優越,但是產品的過度集中也造成市場應變能力的低落,這也給了西班牙和波蘭迎頭追上的機會。

  和荷蘭相比,日本的通路則相當多樣化,生產者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需求作供應。日式料理的食材運用也比荷蘭更豐富,各式各樣的食材都有不同的運用之處。日本的番茄品種也比荷蘭有更多的選擇性,不同的沙拉都有不同的對應品種,高糖度的鮮食番茄也有很多品種,加工用的品種更是多到數不清。

  這就是日本番茄的機會。

👉👉👉

  今井寬之在2000年時到荷蘭的設施園藝農場工作,至今,今井已經成為荷蘭農場的執行長。今井定期往返日本和荷蘭,除了將荷蘭技術帶回日本之外,也運用他專業和見聞,分析日本在設施園藝方面的發展方向。

  今井認為,如果運用荷蘭農業的技術優勢,加上日本飲食文化的食材多樣性,日本國內現有的市場通路網絡,還有生產供銷的型態一定會改變。

  日本的農民可以利用荷蘭式的設施園藝,提供品質和產能穩定的農產品給拍賣市場或大型賣場。小眾市場或是特殊品種的農產品也能增進生產效率,增強生產者與消費之間的連結,這也有助於品牌和形象的建立。

  今井在荷蘭許多年,不只學習荷蘭先端的設施園藝技術,更把眼光放在北美和大洋洲各國,因為那裡是相當具有潛力的市場。



  毫無疑問地,荷蘭的農業是日本值得拼死學習的對象,但日本農業因為長年來的積弱不振,市場競爭力相當貧弱,如今又面臨貿易自由化的開放,日本是該想一想,該如何將荷蘭的優點運用在日本自身食材的多樣性上。唯有徹底認清這一點,日本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殺出自己的一條路。

  今井寬之踏上荷蘭至今已經15年,除了學習新的技術與觀念之外,今井也不停地觀察和審視日本的現況與優劣。荷蘭的設施園藝對現階段的日本來說簡直是外星科技,大坵塊的整合,面積遼闊的溫室群落,這是今天的日本遠遠不及的規模。

  幾公頃的溫室在日本國內已經堪稱「巨大」,就連最近日本政府推展的「次世代設施園藝示範園區」也不過才4公頃,在荷蘭那種10公頃起跳的設施群落面前,日本的「巨大溫室」有和餅乾屑沒什麼兩樣。

  在業者數量上,荷蘭和日本也有很大的落差,荷蘭的番茄農場經營者約有300人,日本的番茄農戶卻有20,000人,不論是在生產還是市場方面的整合都不容易,前進的腳步非常緩慢。硬體設施的結構也不同,日本的設施比較小,對環境的緩衝性較低,在栽培管理上較為不利。

  以上都是今井寬之,一位在荷蘭農場的日本執行長的體悟與見解。在日本具有生產和銷售實務經驗,又像今井寬之這樣前往荷蘭挑戰的人堪稱少數。

  筆者認為,不論是日本還是台灣,農業的從業人員都應該要知道其他國家的農業是什麼樣貌,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產業,唯有知道自己的「弱」,才有機會能變「強」。


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評論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