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

《農業最前線》前有韓國,後有美國,腹背受敵的日本農業

本篇為編譯文章,長達3400字,如果你不是跟我這種對設施園藝、日本、荷蘭有某種執念的人,本篇請跳過。


日本農業技術的水準和各國相比,到底是排名在哪個區段呢?看看可果美引入荷蘭的設施和設備,全年生產新鮮的番茄,我們心裡應該要有個底。

客觀來說,日本和荷蘭有兩點不同。首先,荷蘭在198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使用環控設備,並利用數據來優化農場的生產,光是這一點,就和今天還停留在「經驗」與「感覺」的日本有著天壤之別。還有,荷蘭的農場必須在「生產」和「銷售」兩方面皆有一定水準以上才有辦法在市場裡生存,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,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,為了生存而不斷進化的優勢農業。

日本的農業該如何面對國際競爭,以下是日本設施園藝顧問,也是可果美番茄農場的技術顧問「久枝和昇」訪談。


- 自掏腰包來接受新的觀念與新的技術

Q1:參訪可果美的番茄農場時,應該都可以感受到技術顧問的重要性呢。

久枝:我和可果美的合作是從2000年在廣島的世羅菜園開始,當時的技術指導是由荷蘭的Grodan公司所提供。Grodan做的是岩棉的生產,但它除了販售商品之外,還有番茄生產的技術服務。

世羅菜園第一年是靠自己,第二年才開始接受Grodan的技術輔導,產量也提升了20%。營業額的增加也帶動了收益的成長,農場規模也隨著擴大。

在當時,Grodan擁有的技術比我們先進太多,這些技術與諮詢可以帶來實質的營收,世羅菜園本著企業經營的精神,當然願意付費接受對方的技術服務。

世羅菜園原本打算一開始就接受Grodan的技術支援,但是可果美當年的決定是以一年的時間去試錯。當我們都具有現場的經驗,從實務操作中嘗試到許多錯誤,也充分體認到自己的極限之後,此時再引入外來的先進技術才能讓產能有突破性的成長。

Q2:日本的農民沒有掏錢買技術指導的習慣。

久枝:2007年之前我都在世羅菜園工作,之後轉換跑道至Grodan,擔任他們的駐日職員。倘若不是進了Grodan工作,我還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「技術」。

Grodan的介質岩棉可以帶來很高的附加價值,相對的,它的單價也很高。因此,除了購買岩棉,我們更需要的是「利用岩棉來賺錢的方法」。日本的栽培管理還很粗淺,能夠體認到「用什麼方法」而不是「用什麼東西」來營利,願意付費購買他人的技術指導,這就是可果美非常可貴的地方。


- 「有的是時間」這種觀念很糟糕

Q3:可果美的營運能步上正軌,還有其他原因嗎?

久枝:可果美的企業成長,栽培技術的突破雖然是原因之一,但最重要的還是「經營」。能夠做到的就要做好做滿,用講的很簡單,但要做到就真的很困難。例如每週番茄的出貨量估算、工作人員的安排等工作,由於溫室的面積非常的大,工作排程的計算就要非常精準,萬一出了狀況,現場的調度、日後的工作排成都要詳細地計算與考量。

如果溫室是一公頃,叫來二、三十名的工作人員,喊著「大家一起努力」還是能把工作做完。但是,如果面積增加到了三公頃呢?平常五、六十人,忙碌的時候要一百人,再用精神喊話的方式早晚會出狀況。該增加人力的時候就該增加人力,你也要知道上哪去找到這些支援人力,這些就是農場管理困難的地方。

紮實、少失誤的管理才是可果美的基礎,設備啦、技術啦,那些都是在這基礎上開枝散葉的成果。

Q4:越用心的話,收益也會越多吧?

久枝:在世羅菜園之後,Grodan下一個合作對象是日東紡(Nitto Boseki),他們2009年在千葉興建了一公頃的溫室,栽培番茄和彩椒。日東紡原本就有農業資材的販售業務,這一公頃的溫室算是他們實證實驗的展示。

這一公頃的溫室,年營業額達到1億5000萬円,不過人事成本高昂,由於位置的緣故被扣了一大筆稅金,因此實際獲益並沒有那麼多。但是若和一般農家相比,獲利的效益還是好很多。

如果要經營三公頃的溫室,一名社長,一名廠長,兩名職員,其他的都是來兼差的工人,這樣就可以運作了。社長的工作是交際、談訂單等對外工作,廠長也不需要專業的人才,需要的是可以吸收新知、管理勞務的人就好。正因為企業的經營有許多難處,所以需要各種人才的組織與分工。

Q5:日本的番茄產出效率算是好還是不好?

久枝:現在的日本,傳統農家每平方公尺的年產出約為25公斤(每分地24公噸),技術好一點的可以達到30公斤(每分地29公噸)。但是,荷蘭的年產出平均達到60到70公斤(每分地約58到68公噸),日本的農家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。

例如二氧化碳施肥的使用,既有的設備如果可以妥善運用,一定可以使收穫量增加。日東紡針對農民舉辦了研修會,讓15公斤的農民能成長到30公斤的高水準農民。

把懂的東西告訴人家,別人就會反過來跟自己競爭,所以在農業裡很少有人願意去教授他人。但某些大師就不一樣,為了讓大家都能夠更好,願意把畢生所學告訴其他後進,興辦研修會,許多新進農民和新人也慕名而來。


- 研究的目標與成果要能夠與社會和產業銜接

Q6:和荷蘭相比的話,產量相差很多呢!

久枝:若是現在的農業環境,新一代的農民要超越老手是件很困難的事。在官方的系統裡,那些農業推廣人員對高科技設施或設備的認知相當有限,產業內部也存在著資訊的落差。倘若無法獲得海外最新的技術與情報,雙邊的差距將隨著時間而越來越巨大。

雖然可果美的單位面積產能和荷蘭相比一點都不遜色,但是,可果美也只是追上了荷蘭一般農家的水準,而荷蘭的農業科技已經在研發更新式的技術。

Q7:日本的農業研發能力不好嗎?

久枝:若是對比日荷兩國的研究論文,會發現兩邊有著巨大的差異。在荷蘭,技術顧問是一項職業,指導教授會與廠商合作,專研於植物光合作用的機制和效率,利用各種設備量測植物生長的情況,並將這些數據和方法當作是改良農作物栽培的依據。

荷蘭和日本不同的地方,就是產業和學界的合一,研究是為了更新更好的商業運用,荷蘭的研究多半能為業界帶來更大的突破。以產學合一所開發出來的採收機器人來說,有人賣了10,000台,有人只能賣掉10台,兩邊的技術水準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平面上。

荷蘭的農作物產能很高,收穫量非常大,如果銷售能力不夠突出也沒辦法活到今天。大概是從2000年開始,荷蘭的農戶經過了一輪大洗牌,產能有問題、銷售力不佳或是經營規模不夠的通通被淘汰出場,至今留下的都是具有7公頃溫室以上的農戶。相較之下,日本農戶的溫室面積平均只有0.3公頃,產業強弱根本無法相比。

此外,荷蘭發達的農業溫室也帶出了許多週邊產業,像是專門清洗燈具的業者。荷蘭日照的普遍不足,人工光源是農場必備的設備之一,這些燈具在長期的使用下會因髒汙而造成光源衰減,所以發展出專門清洗燈具的清潔公司。

使用人工光源需要電費,點了燈可以增加多少產量?需要多少燈具?購買費用要多少?燈具年限有多久長?電費支出有多少?這些都是荷蘭的農戶要會計算的東西,所以帶動了像燈具清潔公司這種週邊產業的發展。日本的農戶能做到這樣計算的也沒多少人。

Q8:荷蘭之外,其他國家的動向呢?

久枝:日本的農業不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很貧弱,再這樣下去將會很危險。韓國已經緊追著荷蘭的腳步,相關的產業規模慢慢在成形。這種大型的溫室,出現在九州和出現在韓國可是完全不同的結果,將來的日本農業勢必面臨強大的競爭。

在美國加州也出現了每平方公尺年產100公斤的番茄農場,用的是半密閉式,可調控二氧化碳濃度的環控溫室,這比多數荷蘭現有的溫室都還要先進。若是經由冷藏海運,只要7到8天就可以抵達日本。


- 日本農產品的安全神話

Q9:腹背受敵,日本是否需要提出什麼政策來因應嗎?

久枝:認真地去審視國內的現況,日本並沒有像樣的農企業能在國際上競爭,業界也沒有高階設施園藝的建構能力。

日本的番茄其實很貴。荷蘭的串收番茄價格只有日本的1/3不到,這樣的東西若是進到日本,國內的業者恐怕一敗塗地。就算日本老是喊著「外銷、外銷」,那種價位根本無法和人家競爭。

人家說「日本產」的東西很安全,真的是這樣嗎?今天,世界許多國家認的是「GLOBAL G.A.P.」這項認證,在日本卻還要以2020東京奧運為理由才能推得動,真正的食品安全,唯有先打破「國產=安全」這種迷信才有機會改變。

危機就在眼前,國內外的差距之大也讓人很無力,但是,該做的還是要做,不管是田地整併、土地改良,或是由政府興建溫室後出租給業者,這些都是要列入考慮的地方。

補助政策只是一時的,官方可以和民間合作,共同培訓現場的操作人員,從修課到實習,引入農業技術顧問,並協助完成培訓的人在各地取得大型的坵塊農地,如此一來,民間的資金自然會進入。一段時間之後,這項產業具有經濟規模時,相關的設備才會便宜,技術也會普及,那個時候就算沒有政府補助金,這項產業也能活得下去。

今年,荷蘭預計有500到600公頃的溫室要更新,跟他們相比,日本實在微不足道。只是,如果日本不這樣踏出第一步,後面講什麼企業育成、技術革新就只是屁話。


(圖片來源:日経ビジネス)